有知有行的孟岩老师最近出了一本书《投资中,我相信的事》,本书是收录了孟岩老师过去几年公众号内容关于市场和创业的27篇文章,清晰记录了孟岩老师在前几轮牛熊周期中独立于市场情绪的所思所想。本书不涉及复杂的计算、估值等内容,而主要集中于投资理念、投资原则、关联工作和生活的思考、以及针对一般人的理财建议,孟岩老师的文字简单易懂(容易理解,不代表可以完美执行,就像巴菲特老爷子说了那么多年的价值投资![[狗头]](https://assets.imedao.com/ugc/images/face_regular/v1/emoji_80_doge.png?v=1) ),是一本关于投资很好的入门书籍,也推荐给各位朋友。
),是一本关于投资很好的入门书籍,也推荐给各位朋友。

笔者虽然在大学时期(2014年左右)就接触并实践过股票买卖,但那时的自己完全被市场情绪所裹挟,沉溺在各种版本的宏大叙事中,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被交易日不断跳动的价格和评论占领,最终一轮牛熊下来没有任何反思,就学会了一句“侠之大者,为国接盘”![[吐血]](https://assets.imedao.com/ugc/images/face_regular/v1/emoji_23_blood.png?v=1) 。所幸在几年前偶然接触到了孟岩老师播客节目《无人知晓》的第二期《E02孟岩对话陈嘉禾:市场无法预测,我用好价格来保护自己》,就此在投资一事上开始迸发不一样的感悟和认知,十分感谢孟岩老师和陈嘉禾老师。阅读和学习是投资者的主业,本篇内容主要用于记录笔者的读书所想。
。所幸在几年前偶然接触到了孟岩老师播客节目《无人知晓》的第二期《E02孟岩对话陈嘉禾:市场无法预测,我用好价格来保护自己》,就此在投资一事上开始迸发不一样的感悟和认知,十分感谢孟岩老师和陈嘉禾老师。阅读和学习是投资者的主业,本篇内容主要用于记录笔者的读书所想。
1、投资行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无法评价给我们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产品的好坏。短期涨得好,不代表长期能赚钱。你看到的投资收益,有可能是牛市带来的,也有可能是短期市场风格带来的。
——(1)这是我们普通人亏损(具体点就是基金赚钱,而基民不赚钱)的重要原因,太多人在某一类基金涨幅明显的时候入场,只看到过往短期内的高收益,却忽视了底层产品基本面和估值的变化。(2)同时,就算是完全错误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也会得到市场的奖励,以至于让我们对上述做法产生幻觉,但长期仍会走向失败。(3)正确的做法往往经过了长时间的检验,比如价值投资和巴菲特老爷子。
2、投资赚的是什么钱?
价格=价值×情绪。当我们平时说一个公司的股价的时候,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这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另一个是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或者估值。后者通常也被称为“情绪”。价值的上涨比较缓慢。公司的内在价值需要企业的每一个人、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慢慢积累。即使一个公司创造了20%的年增长,简单折算到每一个交易日,也只有0.07%。情绪的上涨则短促而猛烈。股票每天动辄3%、5%甚至涨停,这更多是情绪的部分带来的。
你需要想明白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来准备赚“公司(经济)增长的钱”还是“短期波动的钱”。当然,牛市问“我该买什么基金?”的人,大概更多的是想赚短期波动的钱的。但残酷的是,长期来看,大多数能稳定在股市赚钱的人,赚的是企业(经济)增长的钱。
——(1)巴菲特曾多次指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即面对市场的情绪起伏和股价波动,大多数投资者失败的原因在于总是寄希望于“情绪”做出类似赌博的举动,而不愿意让“价值”通过时间逐渐绽放。部分人利用借贷杠杆投资股市也是同样的问题。(2)上述对“价值”因素的强调不是为了让我们仅关注“价值”,“情绪”对投资结果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前几年主流的市场意见聚焦在“核心资产”、“XX茅”上面,涉及的企业依旧是好企业,但那些喊着“怕高都是苦命人”并且在过热情绪中买入的投资者早已经透支了未来多年的收益增长。买的便宜依旧是硬道理。
3、投资能赚多少钱?
西格尔教授统计了美国200年的金融数据。从1802年到2012年,现金损失了95%的价值,股票则增加了70万倍,年化收益率为6.6%,债券增长了1778倍,年化收益率为3.6%。股票年化收益率6.6%,看起来不高,还不够一个涨停板,但相比于其他类别资产的收益率,长期来看,股权资产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大类资产。
——(1)结论很美好,但我们也要记住,上述收益率对比结果是穿越数个经济周期得出的。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上市公司不断出现和消亡。这就是为什么格雷厄姆、巴菲特等人认为,投资宽基指数是普通人较好的投资方式,因为宽基指数能自动分散投资,避免极端事件对投资收益产生决定性影响。孟岩老师也通过且慢、有知有行践行了这一理念。(2)提醒自己,若投资于股票,需要关注对应企业是否可以在长期保持竞争力?当前的出价是否具备相当的安全边际?而且仍需要适当分散,因为未来无人知晓。
4、怎么赚到这些钱?
事实上,只要你想在股市里长期赚到钱,你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投资系统。如果你认清自己的能力圈,抱有合理的收益预期,这并不难。《聪明的投资者》的作者、著名的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说过一句话:“投资艺术有一个特点不为大众所知。门外汉只需些微努力与能力,便可以取得令人尊敬(即使并不可观)的结果。但是如果想在这个容易获取的标准上更进一步,则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智慧。”
——(1)该章节中,孟岩老师陆续介绍了数个投资方向,并提到指数基金首选宽基指数(因为行业已经涉及到择股)、主动型基金中的选人需要很强的能力圈、股票投资不能不懂装懂等要点。(2)受陈嘉禾老师的启发,除了宽基指数,笔者认为红利或高股息指数可能是比宽基指数更适合普通人,较高的股息率往往意味着便宜和不受关注,长期红利复投同样会创造复利奇迹。回顾沪深300指数,其本身的编制也存在某些缺点,比如之前把估值离谱的寒武纪纳入指数。
5、根据价值观寻找投资信仰。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决定了你会具有什么样的投资哲学。如果你选择的投资策略背后的投资哲学和你的价值观不一致,那你会经常感受到拧巴、不舒服,也会在市场风格不匹配的时候无法信任主理人的操作,最终无法获得好的结果。……至于我原来担心的会不会一路走到黑,我意识到是太高估自己了。这世界上的大道那么多,哪条都够你走很深了。大道相通,可信度和惊奇度可以让你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尽可能地在你坚信的大道上走得足够深。当然,即使这条路是错的,这也能帮助你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开开心心地尽快碰到南墙。
——巴菲特在《聪明的投资者》的附录中写道“让我感觉非常奇怪的是,人们要么会瞬间接受以40美分买进1美元的东西这一理念,要么永远也不会接受这一理念。这就像向某人灌输某种思想一样,如果不能立即俘获他,即使你再说上几年,拿出历史记录给他看,也无济于事”。笔者感觉自己第一时间就理解并接受了这样的价值观,而且觉得投资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6、谨慎选择信息源。少即是多这四个字就显得无比重要。无论是书、公众号还是人,找到经过时间验证的,或者信任的人背书的信息源,精读、反复读,同时敢于放弃大多数其他的信息源。这些需要深度思考和反复消化的信息不仅能加深你的认知,也会让你更加平静。
——(1)现代社会的信息含量越来越高,我也时常像是得了对新信息的饥渴症,沉溺于追逐信息、收藏标记。理性告诉我这样并不正确,目前也在不断提醒自己要精简信息源,鼓起勇气放弃部分信息。(2)体现到生活上也是,不论是走路还是吃饭,总是惦记手机里的消息、视频、小说等内容,而忽视了当下的体验。希望自己未来可以将注意力放到当下的事情上,与诸君共勉。(3)这点提示我们,未来需要主动、不断的筛选、改进自己的信息源,最好通过笔记记录下来。同时,一个优质的信息源往往会向你展示他关注的优质信息源,如果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那你的信息源的质量将会不断地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7、找到“树干”和“元知识”。投资中的元知识没有那么多,但每一个知识点其实都很深。找到树干和元知识,就像出门前先查一下大致的地图,非常重要。找到树干和元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拥有鸟瞰的感觉,减少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也能让知识沉淀得更系统。
——笔者可以理解孟岩老师的意思,最近也一度试图描绘出自己所得的树干和元知识,但是下笔的时候却发现十分困难,有些知识点一知半解,有些理解了却没有执行,到处都是“知识的缝隙”,暂时只能把投资系统搭一个简单的架子出来,希望未来可以将其的完善、严格执行。
8、有知有行,知行合一。我前一段在微博推荐了陈海贤老师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你听过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他认为,道理是一些人走了很远的路才悟出来讲给你听的。你需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挑战,才能获得与这些道理相匹配的经验。实践最终会把这些知识变成我们身上的一部分。
——以下节选自《为什么你听过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1)道理可以是别人走过的路,而经验是你亲自走的路。对于经验,你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的获得。陈海贤老师认为经验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它通常是客观的。第二层,是我们身在其中的体验。它包含了认识、感受、行为、反馈等一系列的认知和情绪。有些经验被用语言概括成了道理,更多的经验则沉淀成了当事人不可言说的思考、判断和技能——因为经历得多了,你自然就会了。这是第三种经验。(2)有时候,我看到有趣的、我没想到的道理,会忍不住击节赞叹。有时候,我看到跟我想得很像的道理,会有小小的得意。道理就像别人走过一条路是留着路牌上的tips。它告诉你哪里有路,哪里有坑,哪里有风景。有些路是很孤独的。道理最大的好处是,当你到了那里时,你知道有人也来过,于是心生安慰。可前提是,你也在走这条路。道理代替不了你的经验。别人走的路,也代替不了你走的路。(3)别嫌十年太久。你要走的路没有捷径。希望你在一路上,收获你自己的道理。(4)去实践、感受、反馈、并及时记录。
9、顿悟&哲学。你需要的是,漫长的时间、足够的信息浓度、知和行的迭代,最终你会把一切连起来,顿悟…你真的有能力看懂一家企业,能够估算出它未来的现金流吗?投资的时间越长,你会越敬畏这件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提升认知,包括像芒格建议的那样跨学科学习,最终上升到道的层面。再从这个层面去看企业和投资,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1)阅读是投资者的“主业”。巴菲特曾说过:“我的工作就是阅读”,对于巴菲特的阅读习惯,芒格也表示赞同:“没有大量的阅读,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2)别忘记上一条的实践。
10、投资系统。你别误会,我并不是说你也要自己建立一套完备的投资系统。原因很简单,以我的经验来看,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资系统,需要对投资有巨大的热情、投入足够的精力,还需要经历必不可少的牛熊洗礼,而这意味着漫长的时间。我想说的是:投资理财,哲学先行…投资这个游戏,最终比拼的并非智力,而是对自我、世界的认知以及对情绪的控制。
——(1)目前,我仅能运用一些碎片化知识,缺乏系统的研判思路。市场中充斥着无数杂乱的信息,让人很难分辨哪些事项是关键的,哪些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2)已经在路上了,保持状态,别着急。
11、我曾经以为,我会对投资和市场越来越了解。恰恰相反,在市场“存活”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意识到永远会有超乎我想象的事情发生,一切无人知晓。
相信的事(或者说是投资原则):(1)站在时间一边;不上杠杆、不做空、不用短期可能要用的钱来投资,否则准备好承担相应的后果。(2)市场价格包含了很多信息,我只知道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当我开始做主观判断,比如“这个公司很好”“已经跌很多了”“最近趋势不错”的时候,多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比市场知道更多。(3)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分散持仓;包括大类资产标的(比如A股、美股、债券、宽基、价值、成长……)以及比例,这个配置本身决定了大部分收益。(4)宽基指数作为原点和核心仓位;宽基指数(沪深300、标普500等)不会死,更重要的是它的筛选机制会突破人的认知和情绪限制,帮助我们捕获优秀的公司。(5)短周期的择时是无效的,长周期的逆向投资是可行的。(6)在宽基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能力圈来扩展;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效。只有确信自己真的比市场“更懂”一个行业、一个公司,或者真的能找到有能力做到这些的基金经理时,再把一部分仓位配置给TA。(7)用仓位上限和加仓节奏来保护自己;无论觉得自己多么懂一个行业或公司,无论标的跌了多少,设定好一个品种的上限(超过不再加仓),控制好补仓的节奏。(8)长期合理的预期收益是8%~10%;一年三倍者如过江之鲫,三年一倍者却寥若晨星。对大多数人(包括我)来说,8%~10%已经是很好的收益,短期超过的部分,更应该归功于运气,大概率还会还回去。(9)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人脑远没有我们自己想象得那么客观和冷静,尤其是在极端时刻。根据策略来交易,根据结果来迭代、升级策略,而不是按照主观想法违反策略。(10)正确对待信息;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当我们看到一则信息的时候,第一根本不知道真假,第二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更早知道并根据它交易了,信息已经体现在了价格中。(11)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当你在平均收益率(长期持有指数)之外做出额外的选择(择时、择股、选择基金经理)时,就是在用你的“超额认知”来交易。你是不是“真的懂”,决定了交易的结果。长期来看,你的长期收益率会回归到你的认知水平。扩张自己的认知账户,投资收益自然会跟上。(12)投资哲学需要和我们的价值观匹配;市场有很多投资策略和哲学,长期都有可能赚到钱。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投资策略和哲学,这决定了你和它的关系,决定了是否能长期持有,决定了是否能在它不适应市场风格的时候拿住它。(13)投资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自己更焦虑;收益率、市值这些数字经常掩盖我们真正的目标。如果因为投资而整天陷入焦虑,说明我们的投资策略或是仓位不合适。(14)投资收益,根本来自人类经济的增长;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市场交换,这些因素促进了最近200多年人类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财富的根本来源。投资获得良好收益,是尊重世界的规律,做正确的事情,参与到价值创造后自然的结果。(15)“我”变小,是投资成功的开始。“我”只是整个世界非常微不足道的变量,当“我”变小,当我们把亏钱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而不是市场、国家、主力、战争、其他,可能就离投资成功不远了。
——写的真好,多少可以从这些原则中收获一些。
12、卖出的理由:第一种,买错了(或者逻辑变了)。对于指数基金,买入逻辑出错的概率会小很多。但也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指数基金对指数的跟踪有明显的问题,那么应该选择卖出。对于主动型基金,其实投资的是基金经理的理念。如果基金经理变更,或者基金公司灵魂人物离开,都可能是卖出的理由。第二种,变贵了。未来某一天,如果再出现类似2007年或者2015年那样的集体性泡沫,就应该赎回基金收回现金。第三种,有更好的。也可以叫再平衡。例如指数型基金投资,可以根据不同指数的价格和预期收益率,卖出一只、买入另一只,做适当的再平衡,这样在降低波动的同时提高整个组合的投资收益率。
如果这些条件一直没有被触发呢?看看上面的例子(格力)就好了。如果经济一直在增长,又没有出现明显的泡沫,持有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无论是直接投资股票,还是间接通过基金投资股票,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赚公司成长的钱。
——(1)笔者印象里,这算是经典的价值投资人所用的卖出原则,某个访谈中,李录老师也有类似的表述。上述原则看似简单,但和实际执行却存在巨大的鸿沟,涉及到如何判断逻辑变了(市场中无时无刻的变化,哪些是长期影响盈利水平的关键?),如何界定便宜和贵?等问题。(2)中泰资管的姜诚老师认为让人安心的组合应该是在事前做好充分考量、事后保持适当跟踪,一个基金经理的正常状态应该是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组合之外。若能力圈太小,我们只能在现有的能力圈里面打转,压根找不到更好的。
13、逆向&不做:这周看了一篇访谈文章,是芒格今年4月23日在洛杉矶的家中的采访纪要。其中有一段话,我想单独摘出来:“人一生中可以逆袭的机会是不多的。一旦你遇到了,你必须积极地抓住它们。如果把伯克希尔·哈撒韦过去60年内完成的30项最大的交易剔除,伯克希尔剩下的利润就不多了。我们不会穷,但我们也不会富裕。”
不只是投资。在公司,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因子就是“别人不做”。无论是不屑于做、不愿意做、不想做、不能做、不敢做、做不到,总之,只要“不做”,这个决策的权重在我们的计算中就会急剧地提高。如果这个“不做”背后,根据你积累的认知,你认为是正确的。这就是非共识的正确,很可能是一个从长期来看非常好的决策。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这个“不做”的事儿,恰恰是你做起来很热爱、很享受、很舒服、不纠结的事儿,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找到了“圣杯”。
——(1)塑化剂风波下的高端白酒、被迫从美股退市的电信运营商、不断被质疑潜在坏债的四大行等事项,无不在向我们展示非共识正确的巨大价值。近期关税战风波不断,又是何种共识?(2)投资之外,孟岩老师也向我们提供了一项极有价值的决策思考。
14、基金持仓的热度视角:2017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持仓的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中国平安、贵州茅台、五粮液、伊利股份、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招商银行、分众传媒、中国太保、泸州老窖。到了3年半后的2021年第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变成了: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五粮液、腾讯控股、海康威视、药明康德、隆基股份、招商银行、迈瑞医疗、泸州老窖。2017年底排名第一的中国平安,被95家基金公司的743只基金所持有,持股总市值为483亿元。到了2021年第二季度,持仓基金数变成了578只,持股总市值下降到270亿。2017年四季度,格力电器被76家公司的485只基金所持有,持股总市值为200亿,而到了2021年第二季度,已经无法从前100只重仓股中找到它的身影。公募基金的持仓市值,也只剩下47亿。
2017年的时候,这些公司并没有那么好。2021年的此时,这些公司可能也没有那么差。同理,现在那些被疯狂追捧的公司,几年后回看,可能是同样的结果。有知有行曾经推荐过一篇招商策略研究的研报—《聊聊A股历史上的机构抱团事件》。
——从公募基金持仓的视角可以观察相应公司的热度,当太多人的视线聚焦在某个公司上面(过于拥挤),其往往容易失去提供超额收益的能力。
15、关于叙事:伟大的叙事通常很有说服力,但我们应该警惕的是,不要让这些故事,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16、投资的底层:2018年9月,在投资实证第一年总结里,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基金投资,尤其是指数化投资,根本还是赌国运,国家的Beta是根本的利润来源。这个时候,尤其应该不停地问自己,这个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驱动着这个国家增长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还在不在?我想,中国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无比勤奋的人民、每个人对成功(和金钱)的企图心、对下一代教育的无比重视、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全产业链的优势。”
这些核心要素,我依然相信。趁估值很低的时刻,把现金换成资产,即使未来发生很多事情,可能也是最“不差”的选择。等到过了这些坎儿,很多问题被解决,还能享受巨大的回报。当然,如果做一些补充的话,我只想说两个字:分散。
——这个思考仍可以在目前的环境下适用。最关键的是,发生什么事情会让目前低估的权益资产损失惨重,那其他很多类别的资产真的可以幸免么?
作者:丁师傅带我穿越牛熊
链接:https://xueqiu.com/9294932420/334678905
来源:雪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