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诺芬笔记 色诺芬笔记
未分类 尚无浏览 1 分钟阅读

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战胜华尔街》

如果一个初入行的基金经理,四年赚取四倍收益,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

如果他告诉你个人投资者只需要清楚了解决定一家公司盈利还是亏损的关键因素,那么投资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你想不想向他学习?

如果他有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你想不想了解?

这就是《战胜华尔街》这本书能够带给你的收获。

作者简介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

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

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

1969彼得·林奇加入富达基金成为助理分析师,1974年彼得·林奇被提升为研究部经理,1977年彼得·林奇作为基金经理滞涨富达麦哲伦基金,从1977~1990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

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 000多只股票。

1990年,彼得·林奇在事业巅峰急流勇退,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三部畅销书,轰动华尔街。

退休后,彼得·林奇投身慈善事业。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也让别人成为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约翰·罗瑟查尔德

与彼得·林奇合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在《时代》《财富》《价值》等刊物上均发表过文章。

你将收获

1. 什么原因导致了彼得·林奇成功?作者的选股方法体系是什么?

2. 如何了解公司的基本面信息?组合投资还是定投?

3. 彼得·林奇的职业生涯中的三个时期有何不同?

4. 13个投资案例背后有什么样的选股流程?

5. 25个股票投资的黄金法则。

适读人群

专业的银行、证券、财富管理顾问,个人投资者

对财经、投资交易感兴趣或者有初步交易经验的的人士

喜欢基本面研究的的业余投资者

思维导图

精华解读

精华一

大众对彼得·林奇的误读

读过《战胜华尔街》后,业余投资者对彼得·林奇普遍存在三种种误读,第一种误读认为作者强调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和职业投资者一比高低。

林奇认为,业余投资者根本不应该模仿那些专业人士,因为专业投资者有持仓限制,有选股限制,同时还有业绩比较压力;相反业余投资者自由的多,可以满仓,可空仓,也可以利用更多业余时间调研上市公司。

业余投资者真正选股成功,往往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独特优势,独立研究买入了被专业机构投资者忽略的好公司。

第二种误读认为林奇鼓吹每个人应该自己进行投资,分析财务数据,然后再买股票,其实林奇认为,很多人不适合买股票,那些对公司调研毫无兴趣的人,看到资产负债表就头晕的人,投资那些一无所知的公司股票,并且抱着“玩玩股票”态度的人,为了寻求刺激与快感的人都不适合做股票。

第三种误读认为林奇写这本书就是让投资者独立投资而不要买股票投资基金。其实林奇认为作为一个基金经理,没有任何理由诋毁自己的职业,但对那些不想自己费心费力做研究选股的的人,股票投资基金是最理想的投资渠道。

其实林奇极力宣传的投资理念是:长期而言,股票投资的收益率要比买债券或者银行存款高的多。

精华二

想要多赚钱就最好投资股票,而且要坚持自己独立选股

为什么想多赚钱最好投资股票?

统计20世纪不同年代收益率最高的品种,股票当仁不让位居前列,如20年代投资标准普尔500股票,30年代投资长期公司债、40年代投资小盘股,50年代投资标准普尔500股票,60年代、70年代全部投资小盘股,80再次投资标准普尔,这种天才策略下来,亿万富翁早就达成。

这充分说明,投资股票吧,哪怕这是阅读《战胜华尔街》这本书所得到的唯一收获。

其次,80年代美国股市繁荣的五年中,股票年均涨幅26.3%,也正经历着去散户化的过程,其中股票一年平均变化幅度为57%,约30%股票变化幅度在50%-100%;约8%的股票变化幅度为100%,为什么不尽早开始投资,制定投资计划并执行计划呢?

为什么要坚持独立选股?无数例子证明,只要你有坚韧不拔的勇气,坚定持股的信念,关注公司基本面信息,学习独立选股的必备技能,比如如何评估公司额业务、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只要能够清楚解释自己所买这家公司的业务,了解自己所买的公司股票,适度分散持股,中学生都能实现两年70%收益率的事情,普通投资者也能胜任。

精华三

如何投资股票?如何选股?

圣阿格尼斯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做出了最好的表率,模拟组合两年内取得了70%的收益率,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涨幅是26%,超额收益高达51%;超过了99%的基金经理。

其实他们通过阅读财经报纸发现一些具有潜在吸引力的公司名单,然后逐个进行研究,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比较不同公司的相对优劣势,最后讨论决定选择那些股票,这种思路和基金经理没什么差别。

而他们的老师给他们定下了一条更重要要的原则:组合投资原则,最好是投资十家公司,但学生决定选择买入一只股票之前,必须能够清楚解释这家公司的业务是怎么回事,并能想全班学生说明这家公司提供什么服务或者生产什么产品,只买自己了解的公司股票,不懂不做。

虽然专业投资者质疑是模拟盘,质疑选择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大众股,并且觉得是孩子们运气好,但仍然无法否认这些学生军背后的普遍规律:13条投资格言,涉及到好公司经常每年提高分红,不依据股价高低涨跌作为选股依据,分散投资,组合投资,不研究不投资等等朴素的投资原则。

美国投资协会的成功经验表明:股票定投也是不错的选择,制定定期定额买入的投资计划并严格坚守纪律,哪怕市场遭遇了1987年10月的股市大崩盘也坚持执行这个计划。

当然投资俱乐部取得成功的另外原因就是委员会集体决策制度和购买管理良好的成长股:公司具有辉煌的经营历史,盈利逐年增长。

最重要的是投资者协会总结了“最好5只股票的原则”。

彼得·林奇的选股观点:选股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不存在比葫芦画瓢照着做,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

林奇认为,选股即使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二者不可偏废。把选股当成一门科学的家伙往往过于迷信数据分析,钻入上市公司报表里出不来,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因为仅仅依靠公司财务报表就能准确预测未来股价的话,数学家和会计师就应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过于迷信数量分析会形成误导。只把选股当成一种艺术,或者说靠直觉与感性的右脑活动也不靠谱,追随灵感而完全忽略基本面研究结果只会引火烧身。

彼得·林奇认为,选股时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不变。一般的专业投资者往往忽视深度调查研究,更重视的是资讯获取与其他专业投资机构动向。

作者往往先研究后投资,研究公司的收益增长曲线与价格曲线的关系,研究公司的账面价值等财务指标,专注买入自己了解和能力圈内的公司,这样就能对整个产业基这家公司在行业内的低位有相当了解。

普通投资者每天忙着买进卖出,买的什么都记不得,只会买卖不会分析是不可能成功的。林奇对于以前买过又卖掉的公司也很重视,告诫投资者要学会克服“老情人”再见面的恐惧与尴尬,因为公司发展不是断断续续的个别事件,而要堪称一个连续不断的长篇传奇故事,必须试试重新核查故事的最新发展,不要错过任何新的转折和变化。

为了防止喜新厌旧,林奇经常记录没一只股票的投资过程,买卖的原因,季报年报上摘录的重要信息。这些都可以了解和发现公司改善盈利能力的好消息。

所以股价上涨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在推荐这些股票,未来公司的发展前景变化才是根本。在这个意义上林奇选股可以看做是“调研为基础,科学分析位暴涨,艺术画龙点睛”。

精华四

麦哲伦基金经理生涯

林奇回顾其基金经理生涯时候有很多新发现,,大家原本以为麦哲伦基金成功主要来自投资小盘成长股,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林奇回顾总结期13年管理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经验和教训,更多是希望能为其他基金经理和业余投资者提供投资失误操作参考,让人们了解哪些选股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早期选股经验:

靠专注细节与主动进攻取胜。1977年-1981年,彼得·林奇1977年被任命为麦哲伦基金经理时,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间”,基金规模减少到600万美元,和合并了1200万美院的埃塞克斯基金,资产规模刚刚1800万,股市表现季度糟糕,客户极少,最终停止对投资者开放,变成了一只封闭式基金,封闭期四年。

到了1981年时候,林奇的投资组合增值了4倍,由于赎回压力,基金规模只有5000万,不得已再次合并塞拉姆基金,合并后重新募集资金,麦哲伦基金资产规模才在1981年首次突破了一亿美元大关。

麦哲伦基金原名富达国际投资基金,1965年3月31日才更名位麦哲伦基金。

1969年彼得·林奇才加盟富达国际成为一名股票分析师,五年后,也就是1974-1977年担任了富达基金公司研究部经理,当然也是投资决策委员会质疑,8年后,1977才成为基金经理。林奇做行业分析师的时候,主要覆盖纺织业、钢铁和化工行业,管理麦哲伦基金时候,公司是一只绝对收益基金,其实1975年彼得林奇已经帮助波士顿一家慈善机构管理投资组合,那是他的第一只基金,林奇十分重视他的上司公司调研日志,但接受麦哲伦基金后,不断的在换股应对投资者赎回,但仍然在十个月后取得了20%的绝对收益,同期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7.6%,相对收益高达37.6%,这时候可谓无知者无畏,没有全面的选股策略,10个月投资50种股票(平均一个月投资五个股),林奇认为这时候他更像训练有素的猎犬依靠嗅觉搜索目标,但他更多关注的是一个特定公司“故事”的具体细节,比如利润增加的细节,然后合适所有细节,面对所有行业,尽管是浮光掠影,仍然取得了成功。

这个阶段林奇不为自己管理的绝对收益基金贴标签,可谓是天马行空,任意所致。成长股、周期股,国内股、国际股、债券都放手去做。直到1979年后才模糊的形成了五种选股策略。

在执掌麦哲伦基金早期,赚钱最多的反倒是大型石油公司,也就是周期反转类型,所以林奇认为早期选股,灵活性是成功的关键,另外一点就是不断进攻、进攻再进攻,不断旋凿赚钱机会更大的股票。

1979年麦哲伦基金增值51%;两年任性的操作导致换手率奇高,第一年343%,随后三年换手率都是300%(听起来像个超级牛散)关于这一点彼得·林奇给出了三点解释:第一,拜访上市公司过程中发现了更好的公司,第二总想要买进一些新的更好的股票,第三为了应对赎回压力。(这是不是另外的贪婪和散户一样呢?)经验教训就是,很多股票只持有了几个月就卖了(不容易了,很多人持有一个月就烦了),对于投资吸引来越来越大的公司,要一直坚决长期持有。针对卖出好公司买入差股票林奇自嘲说“拔掉鲜花,浇灌野草”当然在将近四年的频繁买卖找那个,林奇熟悉了不同的公司和行业,了解了涨跌背后的驱动因素,这也是一种实战训练,为管理几十亿美元大基金大小基础。

但最重要的经验要独立研究。早期的经验李宁外一条就是遇上事共进午餐,这样可以快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作为了解上市公司信息的一种补充渠道。林奇始终认为,上市公司想要向基金经理讲师他们的故事的时候,越早进行交流,获得重要信息也越早。为此他养成了一个定期交流习惯,每隔一个月与每一个主要行业代表人士至少交流一次,这样可以避免漏掉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信息,比如行业反转或者同行或略的最新动态,这是彼得·林奇非常有效的投资预警系统,而且后期林奇还不断保留和扩充上市公司行业内部人士的信息源。

麦哲伦基金经理的早期阶段,作者喜欢的都是所谓的二线股和中小型公司股票。

中期选股经验:靠投研体系制胜。

1981年合并塞拉姆基金后,加上公司放开申购,麦哲伦几级规模首次突破1亿美元,这一年基金收益率是16.5%,此时的林奇就是一个工作狂,996的工作制成了他的常态。

开盘前看前一天股票买卖总结报告、了解富达公司基金经理正在进行的操作,阅读内部分析师与上市公司交流后的汇报材料摘要,抽空阅读华尔街日报。八点钟左右,列出股票买卖清单,尤其是前期试探建仓和减仓的股票,通知交易员下单。大部分工作都要耗费一个小时,然后主要的工作是研究公司,阅读公开披露信息,从分析师和上市公司投资者挂你工作人员等这些中间人哪里获取更多线索,直接到信息源的上市公司实地调查。

林奇每次电话交谈和见面交谈后都会做会谈记录,记录相关信息的摘要,及时完整记录投资人搜集到的上市公司相关信息很重要。

除了勤奋制胜外,彼得·林奇在福达基金公司建立了“分析师研究+基金经理独立研究”的同时双重研究体系,有效避免扯皮与推诿。由于公司各种风格基金经理较多,依托投资团队搭建的内部情报网机制建立起来后,分析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彼得林奇还规范了内部信息交流机制,杜绝非正式的休息室交流,每周定期召开投资例会,在会议上所有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都要提出他们本周所推荐的股票。彼得·林奇主持每周投资例会规定时间3分钟,最后缩短至90S,必须在此时间内讲清楚一只股票的故事,既简单又简短,五年级的小学生也能懂又不厌烦最好。不辩论、不批评、不做任何反馈意见,自主决定是否听从发言者意见,集中于观点本身的好坏,最有价值的创建往往“行胜于言”的人,当周投资例会人太多的时候,周投资例会被每天研究简报所取代。每周与富达经济in公司之外的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交谈一次。

选择性采纳同行观点,重视有实地调研优秀分析师观点。重视那些第一个发现一只大牛股,5美元后、10美元后、15美元后,他能否给出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推荐买入报告。连续推荐的人值得关注。

1981年中期的麦哲伦基金变得更有耐心了,年换手率从300%下降到了110%,但仍然持有200家公司,仍然坚信公司盈利增长推动股价响应增长,并且通常股价增长幅度通常超过盈利增长幅度。仍然喜欢资产负债表非常稳健,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哪怕有些公司并不为市场普遍认同。

1982年,《华尔街一周》的主持人采访彼得·林奇“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林奇回答,每年拜访200多家上市公司,每年阅读700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实际情况确实,大盘下跌,卖出保守型股票,买入周期股和小盘股,大盘上涨卖出小盘股和周期股,买入大盘股;意外的发现是,基金规模小的时候集中持仓的确实规模较大的公司股票,基金规模大的时候,基金集中在规模较小的公司股票上。

1983年,麦哲伦基金规模增长到了10亿美元,这是一个里程碑。

晚期选股经验:自上而下配置行业与自下而上精选个股

1983年底麦哲伦基金达到16亿美元规模,成为第二大基金。此时彼得·林奇持股高达900只,10%的仓位持有700多只股,更多属于“以后看看再说”的试探建仓,方便后期跟踪。行业配置不超过8%(国内不超过20%)但林奇更倾向于深思熟虑精选个股。

因此行业判断保守,但个股盈利仍然客观。对于“流动性”的理解,彼得·林奇并不因为小盘股交易量很小而回避投资于所有基本面极好的小公司,不管大小,值不值得拥有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快进快出。

1984年坚持买入持有投资策略,这与早期频繁买卖完全相反。但彼得·林奇仍然不断参加上市公司投资研讨会,并发现投资机会。1984年麦哲伦基金开始转向海外投资并大量调研,1985年彼得林奇取得43.10%收益率,1986年麦哲伦基金突破50亿美元大关,持股境外股票达到20%,拜访的公司也增加到570家,收益率23.08%,1987年取得39%收益率,5月基金资产规模破100亿。

由于1987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涨幅达到41%,落后于市场两个百分点让争抢好胜的林奇起得简直要发疯。然后12鱼粉麦哲伦基金净值大跌了11%,由此彼得林奇认为,“下跌是治疗股票大涨幻想的最好药方”。

彼得·林奇在麦哲伦基金晚期生涯不再吧公司简单分类,不再用老眼光看待这些公司,而是根据公司发展情况重新审视公司股票,周期股可能是蓝筹,也可能是成长股,股灾之后最赚钱的还是成长股。

精华五

21个投资案例中的选股流程

第8章到底20章彼得·林奇逐一讨论了21个选股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作者在选股过程中所做的详细笔记,包含了丰富的选股模式,如何识别出盈利希望很大的投资机会以及如何研究分析股票。可以说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指南。

比如在零售业选股之道中,作者的选股思路:先少量试探购买方便及时追踪,看券商研报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关注商业模式与公司新店扩张速度与营收,分析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了解公司的额发展规划,比较公司市盈率是否超过收益增长率。

在房地产行业的选股之道中讲到:行业景气触底买入竞争力最强的龙头公司、阳光地带公司的案例,对标评估企业价值,GH公司的案例,从股份回购中发现好公司,研究股东持股,分析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公司商誉,公司位提高盈利采取的行动,超级剪理发记的案例作者从理发体验,到阅读招股说明书,到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股东分析、现金流分析等等。

最详尽的选股分析还是我的房利美公司纪事的详细描述,该股记录了15年作者的详细选股笔记,具体选股流程:

(1)为了解公司业务模式与收益来源

(2)跟踪管理层变更与商业模式创新

(3)关注成本费用对标与分析师评级

(4)不断调研访谈冰砖IE投资备忘录

(5)不断跟踪公司各种利好催化剂,调整分类属性

(6)看好加仓耐心等待自下而上

(7)无惧宏观波动坚持持有……

精华六

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

1、下功夫研究基本面

2、业余投资具备独特的知识和经验

3、业余投资者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投资业绩

4、每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要弄清楚这家公司是如何经营的

5、长期而言公司业绩表现肯定与股价完全相关,弄清短期和长期业绩表现与股价相关性的差别是投资赚钱的关键。

6、弄清楚公司的基本面如何,搞明白持有这只股票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7、想赢怕输的赌博心理,结果往往大输

8、业余投资者不要同时持有五只以上股票最多8-12只

9、找不到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股票,空仓原理,直到值得投资的股票出现

10、资产负债表很重要,永远不要投资不了解七彩屋状况的公司股票

11、冷门行业和零增长的行业中的龙头公司会成为赚钱的大牛股

12、小公司盈利了再考虑投资也不迟

13、困境反转行业要找到能度过南关的公司股票,一定要等到行业出现复苏的时候。

14、集中投资几只大牛股,一辈子在投资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物超所值了

15、留心观察的业余投资者发现卓越的高成长公司远远早于专业投资者

16、做好充分准备,避免追涨杀跌

17、有胆有识才能在股票投资上赚大钱

18、除非基本面恶化,否则坚决不要因为恐慌而卖出手中的好公司股票

19、不要理会任何对未来利率、宏观经济和股市的预测,集中精力关注你投资的公司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20、研究越多,越有机会发现业绩良好却被专业机构投资者忽视的好公司股票

21、不研究公司基本面就买股票,就像不看牌打牌一样

22、耐心持有好公司,时间是最好的朋友

23、没有时间与兴趣研究基本面,根据投资风格分散投资不同的股票基金

24、可以购买投资海外故事的绩优基金,分享其他国家股市的高成长

25、长期而言,投资与一个精心挑选的股票或者股票投资金的投资组合,收益率远胜过债券与债券基金。

本书结语

本书是彼得·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
2019年12月29日,彼得·林奇接受《巴伦》专访认为,经过50年的专业股票投资,他越发认为,成长型股票比非成长型股票更好。
他希望每个投资个股的人都能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必须理解那家公司的故事,以及这家公司将会步入正轨的五个理由。
这是彼得·林奇的选股总结,也是本书的智慧之光。

和讯2021年01月19日 13:03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758702678&ver=6255&signature=9TQRUpR-mA1fjL2Cjw1vZMLakyPQ0b5f7s95sE608ob3bSfC0q4q8I9Qm0JwsVgZF1*Gk3zS4P4H0vQ7Xh1NaHIQg5q1eY8XFtX5C4emB9oeesqVrdqyZ84-FkK-XAoi&new=1

0

  1. 此文章尚无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