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提到了科技股的不确定性,并且对历史数据做了统计来证明这一点。现实中,科技公司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也确实让很多价值投资者望而却步。否极泰董宝珍先生说,价值投资就是要投资那些“不被世界改变的公司”,这类公司的代表如茅台、五粮液、LV等,我长时间深以为是。
但是,确实只能投资这些公司吗?如果机械坚守这个原则,那无疑会错过英伟达、华为、微软、谷歌、苹果、宁德时代、特斯拉、比亚迪等优秀的公司。从当前的发展来看,这些公司至少是阶段性值得投资的。东方港湾的但斌总曾经说过,“东方港湾投资两类公司,一类是不被世界改变的公司,一类是改变世界的公司”。
所以,有时候我也很困惑:如果由于对科技股的偏见而不投资那些改变世界的公司,很有可能会错过一个时代。
直到我写了《寻找确定会越来越胖的公司》,我才恍然大悟,不再纠结和困惑。我们不需要去强行对立“不被世界改变的公司”和“改变世界的公司”。我们完全可以将二者统一起来。二者的相同点是同属“确定会越来越胖的公司“,而我们寻找的恰恰是这类“确定会越来越胖的公司”
作者:海源笔记
链接:https://xueqiu.com/1871128306/288946188
来源:雪球
普通人最好的投资方法就是投资那些不被世界改变的公司
深夜刷手机时,我常看到这样的焦虑:有人抱怨“工资永远追不上通胀”,有人懊悔“错过了新能源的风口”,也有人纠结“该不该跟风买AI概念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人似乎总被裹挟在焦虑与不确定中。但回看那些穿越周期的财富故事,真正的答案或许藏在另一个方向——投资那些“不被世界改变”的公司。
为什么普通人需要“不变”的公司?
想象一下:如果明天发生经济危机、技术革命甚至社会动荡,什么样的企业还能持续为你赚钱?答案往往藏在人类最底层的需求里。比如,经济衰退时人们可以少买奢侈品,但不会停止喝可乐、吃酱油、用药品;科技再发达,赤水河畔的微生物依然需要数百年才能酿出茅台的醇香。这些企业像空气和水一样融入生活,它们的价值不依赖风口,而是扎根于“人性不变”的土壤。
以贵州茅台为例,过去20年它的终端价格涨了10倍,净利润增长超5倍,股价涨幅更是超过20倍。支撑这一切的并非营销手段,而是茅台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传承千年的酿造工艺,以及中国人对“社交货币”的集体认同。这种护城河,连最前沿的AI技术也难以撼动。
什么样的公司才算“不被改变”?
1. 需求刚性:刚需是抵御周期的盾牌
医药、食品饮料、公用事业等行业的企业,往往能穿越经济牛熊。比如长江电力,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公司,它的发电成本几乎为零,现金流却像长江水一样永续。2022年A股熊市中,其股价逆势上涨11%,成为资金避险的首选。再看强生,这家百年药企在金融危机中营收仍增长4.3%,疫情中医疗设备需求激增时股价全年上涨10%——刚需产品的魅力,在于它们永远“在场”。
2. 定价权:品牌是时间赋予的礼物
真正伟大的公司,连涨价都不需要“理由”。可口可乐自1886年诞生以来配方从未改变,但全球每天仍有19亿人购买它的产品。过去30年,它的股价上涨超100倍,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仅涨了约30倍。这种“躺着涨价”的能力,源自消费者心智的垄断——当你口渴时,货架上那瓶红色标签早已成为条件反射般的答案。
3. 低资本消耗:用利润而非负债换增长
这类企业往往不需要持续烧钱。比如中国神华,作为煤炭龙头,其煤炭资源储备可开采百年以上,2023年净利润超800亿元,却只需投入营收的15%用于维护设备。这种“一本万利”的模式,让自由现金流如滚雪球般累积,最终转化为股东的分红与复利。
普通人的“压舱石”策略
投资这类公司不需要精准择时,关键在于用时间换空间。以海天味业为例,过去十年酱油行业规模增长3.2%,而海天通过渠道下沉将市占率从15%提升至18%。它的酱油瓶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科技媒体的头条,但正是这种“无聊的稳定”,让投资者在2022年消费降级潮中依然获得12%的股息回报。
当然,“不变”的公司并非没有风险。比如人口结构变化可能影响酱油需求,环保政策可能冲击水电企业。但相比科技股的“颠覆式创新”风险,这些挑战往往可以通过提价、扩产或并购化解。历史数据显示,持有茅台17年的投资者平均回报超290倍,而频繁追逐热点的账户,80%以上难以跑赢通胀。
彼得·林奇曾说:“如果你在超市货架前驻足,那些你熟悉的商品背后,往往藏着最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投资“不被改变”的企业,本质是选择与时间做朋友。它们或许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当经济寒冬来临时,这些企业就像家中的存粮,既能御寒,又能滋养未来的希望。
(注:本文案例数据综合自公开财报及行业研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作者:看着锅里
链接:https://xueqiu.com/8321460154/333501849
来源:雪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