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分类 / 暂无浏览

万物皆非我所有,万物皆为我所用

万物皆非我所有,万物皆为我所用
——寻乌托邦(公众号)

这句话,很多人听过,很多人也说过,
但是,真正理解的人,做到的人非常少

万物皆非我所有,
说的是一种人对事物、对财富、对身边人的一种不占有的心态
是一种对占有欲和控制欲的卸除
也是对物质世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种洒脱认知
其实感情世界,也同样如此

万物皆非我所有,
表达出了对感情的敬畏,

对感情的尊重,
对涉及亲情、爱情、友情的身边每一个人的尊重、不控制、各人自在的一种非常好的态度

一段关系或一段感情,只要相互自由,相互自在,就会容易很多维系和长久

因为一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整心性的人,

所以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可以独自去做很多事情的,而且人生大部分事情,是需要一个人独自去做,独自去完成的
其实,这个就是可以达到万物皆非我所有的底层逻辑

陪伴是奢侈的,哪怕是夫妻,哪怕是父母子女
一件本可以一个人做的事情,因为怕孤单而非要拉个伴两个人去做,是奢侈的

比如亲人,后面你会发现,孩子自己要上学,另一半也要上班,父母亲人在老家

其实夫妻和孩子,也更多是晚上睡在一起而已,平时白天的大部分有效时间都是在工作、上学

只有在假期,才可以相互约着去做一些共同参与的事情
你更是无法在心态上占有另一半和孩子,因为其实你连物理空间上都无法占有,你反而和同事相处的时间更长

比如你和你老公出去吃饭,

你想吃冒菜,他想吃汉堡,那就谁也不要拉扯谁,谁也不要迁就谁,

各自去吃自己想吃的,吃好了再一起,谁也不要不开心,大家心里都不会失落
这个就是各人自在的状态
万物皆非我所有的态度

这种态度下,良好的家庭关系是,

相互之间没有期待,
如果有期待就直接说出来,而不是靠对方猜,也不会闷闷不乐要别人来猜,有什么就说什么,想要什么就主动表达,不高兴的就直接恰当地表达出来

这个是简单关系的关键,
这么做,一定会在脸上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就是你的脸基本是舒展的,不太有各种纹,也不会眉头紧锁
你的心一定是放松的,一定是空明清静的,没有盘根错节的小九九

而对于物质,对于财富

更多是对物质、资源和财富的使用,
而非占有,而非执着

这些是皆为我所用的,是拿来提供安全感也好,

拿来提供每日生存所需也好
是拿来生产其他东西也好,
拿来消费也好

身边够得着,供你支配的所有人、资源、物质
都是有利用价值的

都可以让你有所收获

这完全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如何对待的

任何一个人的出现或离开
一个事情的发生,不管好坏,

只要你看待它的角度是灵活地,有弹性有张力的
你都可以得到

得到一些启示
哪怕是从失去中

任何一种得到,
如果你不懂得珍惜,
不懂得万物皆非我所有,
那么这个得到都有可能会反噬你
不管是财富、还是感情

任何一种失去,
如果你捱得过去,

你懂得万物皆非我所有,

那么这个失去可能会成就你,

不管是财富、还是感情

发布于 2023-06-27 12:28・上海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6037632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不要被“物”所奴役,君子使用万物,而不被外物支配,这听上去似乎不难,但其实想想又是另一回事,当你抛下自我,一味去追求物质时,已经为物所使。我们的确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万物皆为我用,但非我所属。

虽然荀子也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君子的资质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高于一般人使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利用己有的条件),但其实更重要的,也更难做到的是“非我所属”的心态。司马光的“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君子少贪欲,就不会被外物所牵制)更是道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我们总是习惯于去得到,去拥有,亲情,友情、爱情、金钱、荣誉等。我们一生都沉醉在这些事物上面,为此付出我们一生的时光,对于自己,我们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想尽办法对自己好;对于亲人,我们用心付出,也要求他们必须全心全意的爱我们;爱情是自私的,对方只能属于自己,绝对不可以背叛,我们要独占对方的感情和人生;金钱是生存的基本保障,可是除了生存,金钱还能满足我们更多的欲望,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巨大动力;荣誉、社会、地位能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我们付出代价,费尽心机与别人一争高下,对于这些想要的东西,我们不愿意放手,无法放手,主要是我们没有看懂人生,不知道人生为何物,不了解他的真相。

其实人生在天地之间,转瞬来去,就像是偶然登台,匆促下台的匆匆过客。名利,物质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面前也仍是无力的,难道我们能握着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含笑地跟着死亡而去吗?那是不可能的,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那么我们又何必执迷于这些必然要失去的东西呢?握紧的手,是抓不住任何东西的,只有欣然放手,我们才能静下心来读懂这短暂的人生。

东晋诗人陶渊明讲:人生如梦,恍惚间,何必束缚在尘世。虽然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但是明白了万物非我所属,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抛弃这个世界,要抛弃的是对一切的执着。

日本又一位以智慧著称的禅师名叫“一休”。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禅师,你为什么要取这么怪的法号呢?

一休禅师反问他:一休万事休,你说又什么不好呢?

朋友听了,连连称赞:好,你这个法号可以涵盖一切事。

一休又说:那也不一定,或许二休好。

朋友莫名其妙:这我就迷糊了,你不是说一休好,怎么又说二休好呢?

一休禅师解释说:人生生死二事,活着时烦恼,死的时候痛苦,两者一起休,你看该多好。

对呀,还是二休好,朋友附和说。

不过还是三休好。

三休怎么又比二休好呢?朋友追问。

一休说:你想想看,妻子太厉害要休妻,当官怕上司要休官,做人怕争斗要休争,三者一起休,多痛快!

朋友点点头:没错,还是三休好。

一休禅师又换了个说法:不一定,还是四休好,酒、色、财、气一起休,那才无忧无虑呢。

朋友抓抓头皮,觉得有些道理。

一休又说:人的五脏都要补养,不能少一样,不如五脏一起休,所以又是五休好。

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一休禅师是在借他的法号兜圈子,点一休禅:千休万休,归结到底还是“一休”的法号好,把人生的万千杂念一休了之。这样人生才能真正的解脱重负。

常听人说:我忙的连坐下来看星星的闲情都没有了,日子过的好似一把拉开的弓箭,绷得人无法承受,于是我们身边又人出现了“亚健康”,甚至患上了焦虑症。其实,生命中点点滴滴的烦恼都与自己的观念有关系,俗话说:病看透才能治好,事看透才能办好,人生只有心静才能活好。明白了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才能生活得悠闲从容,快乐而充实。

年复一年你看破了多少?

日复一日你放下了多少?

千方百计你得到了多少?

精打细算你失去了多少?

求而不得你烦恼了多少?

斤斤计较你结怨了多少?

贪心不灭你造恶了多少?

人生在世你享受了多少?

临命终时你带走了多少?

宁静来自内心,千万不要向外去追求,越追求,苦恼就越多,放下过去的烦恼,也不担忧未来,更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宁静,只有内心安静祥和,才不会被外物所左右,心如莲花,人生才能一路芬芳。

http://fodizi.net/qt/qita/20457.html

0

  1. This post has no comment ye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